丝路遗珍:扎滚鲁克箜篌(2)

时间:2011-12-28 08:18来源:新疆都市报 作者:文/ 鲁艳峰(自治 点击: 载入中...

  国外学者将它们分为两种基本的类型:弓形箜篌和角形箜篌。弓形箜篌整体呈弯弓形,弯度大小有些变化。其形制一般由音箱和琴杆组成,两者连为一体,琴杆略呈弧形。角形箜篌也由音箱和琴杆两部分组成,但是音箱和琴杆相对较直,两者为近十字形结构。

  扎滚鲁克出土的箜篌与以上介绍的两种类型的箜篌均有差异。1947年前苏联考古学家鲁坚科主持发掘了阿尔泰地区巴泽雷克2号古墓,出土了1件保存较好的箜篌,年代测定为公元前390年。

  在巴沙达尔的墓葬发掘中也出土了1件保存不好的箜篌,其年代测定为公元前508年。国外有学者研究认为,巴泽雷克箜篌与巴沙达尔箜篌相似,同是卧式的角形箜篌。

  巴泽雷克箜篌保存有音箱、琴杆、琴弦和蒙皮等,音箱呈“8”字形。其音箱、音孔和扎滚鲁克出土的这件箜篌非常相似。

  所以,从西亚及其以西地区出土木竖箜篌的造型看,均与扎滚鲁克箜篌有些差异,而扎滚鲁克箜篌又由本地所造,其造型的差异可能是箜篌在由西向东传播的过程中,有可能不是以实物的形式进行传播的,故才有较大的变化。

  出土意义

  结合新疆石窟壁画及考古出土的遗物来看,也保存有不少的箜篌信息,如克孜尔石窟、库木吐拉石窟、森木塞姆石窟、苏巴什佛寺、柏孜克里克石窟等。

  而从敦煌壁画和关中古代雕塑的箜篌画面来看,其造型又与扎滚鲁克箜篌相似,说明中原竖箜篌的原始造型很有可能来源于西域。

  且末扎滚鲁克箜篌的出土,说明在两汉以前的几个世纪中,竖箜篌在西域流传并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形制。根据史料记载和丝绸之路打通后的中西交通状况来看,西域竖箜篌也即史料中记载的“胡箜篌”,在东汉时传入京都长安也是合乎逻辑,合情合理的。

  十六国以来,西域竖箜篌在北方的传承和发展达到一个高峰期。

  《隋书》中记载的“凤首箜篌”不仅在印度有其发展的原型,而且古印度的弓形箜篌在克孜尔石窟和苏巴什佛寺壁画中都有体现,说明古印度的箜篌曾流传于龟兹地区。

  所以说,汉晋十六国时期竖箜篌的东传是随着丝绸之路的凿空、民族间的战争等事件而发生的,说明音乐文化的交流也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政治、军事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且末扎滚鲁克竖箜篌的出土,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研究箜篌之门,而且掀起了一股箜篌研究的热潮,为研究西域音乐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2020西北建博会将于9月16-18日在西安丝路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
  • 绿地中国丝路国际科技会展中心项目工仪式在兰州新区举行
  • “交响丝路、如意甘肃”彩车在甘肃国际会展中心与公众见面
  • 新华网评:中阿盛会谱写丝路新华章
  • 经典民族舞剧《丝路花雨》亮相福州
  • “交响丝路·如意甘肃”摄影展亮相“一会一节”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视频推荐
    热点内容
    图片新闻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