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意外发现
古代且末国地处且末水流域,以且末水得名。《汉书·西域传》曰:“王治且末城,去长安六千八百二十里。户二百三十,口千六百一十,胜兵百二十人”。为丝绸之路上的南道城国。
1996年8月中旬,为了抢救发掘被盗掘的墓葬,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在领队王博老师的带领下,急切但又满怀信心地向且末县进发了。
一路上大家谈笑风生,对这次发掘充满期待。考古队员在且末县扎滚鲁克二号墓地和一号墓地先后进行了科学的考古发掘,共计发掘了104座墓葬。
二号墓地位于扎滚鲁克村西北的“黑沙梁”上,南北长280、东西宽150米。二号墓地发掘了2座墓,均为本地常见的单墓道长方形竖穴棚架墓。箜篌出土于2号墓室底部中间偏东的位置,该墓曾被盗掘,破坏及其严重,加上墓葬旁边有一条排碱渠,箜篌出土时木质保存不好,且残缺不全,接触空气后就开裂变形。
这件箜篌由音箱、琴颈和琴杆三部分组成。音箱稍有残缺,琴杆残损严重,琴弦和音箱蒙皮均已缺失。2号墓的年代为西汉,这件箜篌的年代应该不会晚于西汉。
一号墓地位于扎滚鲁克村西约2公里的高堆积戈壁台地上,南北长700、东西宽500米。发掘墓葬102座,2件箜篌均出自14号墓。这3件属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的木竖箜篌的出土,立即在国内外考古界和音乐研究领域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除了二号墓地出土的1件损坏外,一号墓地出土的2件保存了下来,当时它们是新疆出土最早的箜篌实物,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出土2件木竖箜篌的14号墓为单墓道长方形竖穴棚架墓,虽经盗扰,但墓室埋葬的19个个体依然排列有序,服饰、随葬遗物大都保存较好,基本上保持了下葬时最初的样子。
一件编号为20号的木竖箜篌,出土时横置于1个小孩和1位中年女性的胸部,箜篌的弦和蒙皮均已缺失,其余部分保存完好。
箜篌由音箱、琴颈和琴杆三部分组成,音箱和琴颈由一块胡杨整木雕刻而成,通长87.6厘米。音箱外壁经过打磨,非常光滑,口部残存曾经粘附的蒙皮的痕迹。
箜篌上端平齐,下端稍有差别,主要是底部琴颈稍高于音箱,而且稍稍呈脊状延伸至音箱底部。琴颈首稍厚,上面刻有椭圆形的卯眼以便固定琴杆,但是卯眼没有穿透。
琴杆由柽柳木棍制成弧形,略向音箱方向弯曲,杆尾镶嵌在卯眼中,并以木楔加固。琴杆体截面为椭圆形,琴杆上部有三道明显的系弦痕迹。
箜篌渊源
且末扎滚鲁克墓地出土的文物种类可谓丰富多彩,但作为重大发现的,应该就属箜篌了。
箜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有人推测它是由狩猎时代的弓发展而来,并逐渐形成了现代的竖琴。目前除了且末扎滚鲁克墓地有出土外,在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洋海墓地也出土了3件箜篌,据发掘者称年代要“早于且末扎滚鲁克箜篌”。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古代箜篌的研究越来越广泛。箜篌一词,《世说·作篇》写作“空侯”,《后汉书·五行一》曰“胡空侯”,《隋书·音乐志》称为“竖箜篌”等,据载:“今曲颈琵琶,竖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可见此乐器出自西域。而且扎滚鲁克箜篌的质地为新疆常见的胡杨木,更能说明是本地所造。
最早记载有关箜篌原始符号的是公元前3200年前后的苏美尔乌尔城典籍,而最早的箜篌实物则出自乌尔城公元前2500年前后的王室墓地。
在古代的前亚箜篌被称作“桑加”或“琼克”,在埃及称作“哈卜”,波斯人叫“cank”,粟特语记作“cngry”,因此,许多研究箜篌的学者认为它很可能是波斯语“cank”的音译。 (责任编辑:鑫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