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楼位于惠远古城的中心,是典型的清代砖木结构建筑风格,坐落在伊犁将军府西面400米处,与将军府东西相望。
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钟鼓楼,建于1883年,与惠远新城、伊犁将军府是同一时期的建筑物。
鼓与钟,在古时是为了报时之用,城门的昼开夜闭以晨钟暮鼓为信号
钟鼓楼高23米,有四层,第一层为基座层,略呈正方形,外面用青砖镶砌,其上的三层亭楼是木结构的建筑。
走进基座,顶棚中心绘有八卦图,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基座四面各有一敞开的约四米宽的拱门,里面有十字通道,可直通东、西、南、北四条大街。
在基座内的右面墙壁上斜倚着三块石碑,走近一看,最前的是一小石碑,其上雕刻着两条龙。中间的石碑上清晰可辨雕刻的“圣旨”二字,从右往左竖排着圣旨正文。
左面墙壁上有一敞开小门,入内拾阶而上,便上了基座的平台,三层木结构彩楼就矗立在平台上。
在二楼的亭子里,我们看到了一只大鼓,用手敲敲,发出浑厚的“咚咚”的声响。霍城县文管所的小姜在一旁介绍,从前,就在这里搁置着大鼓和大钟,是为了报时之用,城门的昼开夜闭都以此为信号。据当地老人说,当年的鼓和钟,在三区革命时,一些心怀忧患的人士,怕钟和鼓毁于战火,将钟和鼓藏埋在了钟鼓楼南面地下。现在看到的这面大鼓不是当年的文物。
站在钟鼓楼上,可以遥想到当年晨昏开闭城门的景象。在古代,我国许多城市都有钟鼓楼,暮鼓晨钟的成语便出典于此。
顺着同样窄小陡峭的木梯,便可上到三楼的亭子,即最顶层,这里有23米高,视野开阔。凭栏远望,惠远城的全貌尽收眼底,四条十字古道都是笔直延伸,便可遥想到当年惠远城的繁华,只是当年寻常百姓是否能够轻易上得钟鼓楼上俯瞰全城,就不得而知了。
据说,林则徐常常登上钟鼓楼,他的一些着作就是在钟鼓楼上问世的
在惠远城的北大街,大约在钟鼓楼的北面600米处,有五棵生长得郁郁葱葱的夏橡树,据说树龄有150年了,参天的古树枝繁叶茂,被当地人们成为林公树,据说是当地百姓为缅怀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自发栽种的,以纪念他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品质。
当年林则徐因禁烟运动遭投降派陷害,被清政府流放到伊犁惠远,当时的伊犁将军布彦泰十分尊敬林则徐,拜其为上宾,委托他临时协管粮饷。林则徐发现财库拮据的清政府常拖欠兵饷,而当地土质肥沃,仅因缺水而废弃,便不辞辛苦,四处奔走勘查,带领百姓引渠灌田,造福一方,得到了布彦泰的赏识和百姓的爱戴。
据说,林则徐常常登上钟鼓楼,他的一些着作就是在钟鼓楼上问世的。不过,林则徐登上的钟鼓楼是伊犁河边惠远老城里的钟鼓楼,他是1842年被贬谪到伊犁的,当年他就住在惠远老城钟鼓楼南面巷子里一家安静的民宅里,生活了2年多。现在留存的钟鼓楼是1883年在距离惠远老城15公里的地方仿照原样建起的。
我们看到,在钟鼓楼的东南面,一所仿古的宅子正在修建,工人们忙碌着,整个宅子显得豪华气派,小姜说,这里要修建一个林则徐纪念馆,将把搜集到的林则徐的文物都陈列在这里。
上世纪80年代,电影《林则徐》也是在这座钟鼓楼附近拍摄的,林则徐的后人也曾多次来这里寻古怀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