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之前,西安将调整城市布局,打通城市“风道”,改善微气候环境。
“西安的风向主要是东北风和西南风,我们将充分利用这一主导风,将东北、西 南盛行风和秦岭上下山风引入城市,将新鲜空气顺着‘风道’输送到主城区。”昨日 ,市规划局党委书记、局长惠西鲁在谈及治污减霾行动时表示,西安将在2020年之前 ,打通城市‘风道’,改善城市微气候环境。
盆地环境 高楼林立
影响城市“通风散热”
工业污染、燃煤、汽车排放、扬尘等是城市雾霾天气PM2.5的主要来源,汽车尾 气排放及其运动卷起的扬尘等因素,能占到污染物总量的三成左右,工地扬尘、燃煤 烟尘各能占到25%左右。
“西安恰好位于秦岭、黄土高原之间的盆地上,城市空气污染物不易扩散,给市 民生活及健康都带来了很大影响。”惠西鲁表示,近些年,机动车保有量不断提高, 高大建筑物越来越多,阻挡了空气运动和城市风道,严重地影响城市的通风散热,导 致城市空气污染进一步加重。
惠西鲁说,就城市本身而言,如果规划不合理,将会带来诸如城市人口功能过度 集中、工业区无序集聚、城市布局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产生大运量交通,从 而加剧雾霾天气的形成。
新鲜空气流进来
空气污染物吹出去
针对频发的雾霾天气,惠西鲁说,规划部门近期已完成了城市生态隔离体系规划 的编制,这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约束性规划,在这个规划中,将重点打通西安的城市“ 风道”,让新鲜的空气流进来,把雾霾等空气污染物吹出去,构建市域生态安全格局 。
惠西鲁介绍,西安市主导风向为东北-西南向,秦岭北麓白天有上山风、晚间有 下山风。按主导风向,将在城市东北、西南、沿秦岭北麓及周边塬体主要地区,规划 “楔状”生态用地。将东北、西南盛行风向和秦岭上下山风引入城市,将新鲜空气顺 着“风道”源源输送到主城区,形成窑村机场东北绿楔,丰镐遗址西南绿楔和秦岭北 麓-白鹿塬-洪庆塬绿楔。
建设城市公园绿地
迁移主城区工业企业
惠西鲁说,目前西安已建成的公园为改善市区生态环境起到了调节作用,未来在 规划中要优先建设城市公园和绿地景观广场,为市民提供更多环境良好的游憩空间,
结合西安城市产业转型升级,迁移主城区内工业企业至周边开发园区,降低主城 区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改善主城区的大气环境品质。在综合交通规划编制中,大力发 展以地铁、公交为代表的大运量公共交通,提升大运量公共交通在居民出行中的比例 ,优化居民出行方式、倡导绿色出行。
未来西安将形成“三绿”体系
“绿环、绿廊、绿斑”成主色调
根据规划部门已经完成的西安市生态隔离体系规划,2020年之前,我市将形成以 “楔、环、廊、园”为主体的西安城市发展建设区域生态隔离体系,“绿环、绿廊、 绿斑”将成为城市的主色调。
为防止主城区扩张,规划考虑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的承载力,提出控制内外“绿 环”:依托环城公园、唐城林带、幸福林带形成城市休闲景观内环;依托绕城高速, 形成限定主城区增长边界内环;依托西线大环线形成外环,有效控制城市外溢,同时 预留交通及市政基础设施廊道,实现绿色空间的多重利用。
为防止城市连片发展,利用渭河、浐河等八条河流水系;西禹等对外交通干道以 及丰京、镐京、汉长安城等大遗址建立“廊状”生态用地的控制要求,设置两级生态 隔离廊道,实现主城区与组团之间、组团与组团之间的有效隔离。
兴庆宫公园、唐大明宫遗址公园、世园公园、曲江池遗址公园、汉城湖等城市公 园现已建成,为改善市区生态环境起到了调节作用;为了进一步改善城市微循环、净 化空气质量,为居民提供更多环境良好的游憩空间,规划昆明池、清凉山公园等城市 “绿斑”,充分发挥大遗址公园、绿地公园以及郊野公园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并 为城市防灾提供避难场所。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