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网友西安老方发帖爆料,世博大道3万多棵行道树“不翼而飞”,作为附近居民,却不知道移植原因,希望有关部门能给老百姓一个合理的解释。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迁移树木是因为要改扩建杏园立交
“世博大道从世园会开幕就一直以优雅的环境,良好的绿化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可是笔者昨天经过这里,却发现有近一公里的行道树不翼而飞。” 网友西安老方在网帖中称,世博大道北端与北三环连接的转盘向南约有一公里长,道路东西两侧和路中间绿化带的大树全部被挖走。只剩下光秃秃的土地和残留的树坑。
常言道:“人挪活,树挪死”。也不知道是那个部门,什么原因要把长的好好的树挖掉?这样折腾下来的树还能不能活?带着网友质疑,记者联系到了西安浐灞生态区生态管理局,据一位屈姓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树木移植是为了配合杏园立交提升改造前期建设征地需求。
屈姓工作人员表示,在去年12月份就已经开始协商迁移工作了,考虑到冬天寒冷,树木成活率低,才推迟到现在进行。目前,正在开展开工建设前期准备工作。世博大道杏园立交规划用地范围内的苗木按照“就近移植、确保成活”的思路,统一进行移植至世博大道其他区域,并委托专业单位进行养护管理,确保苗木成活率及良好的生态景观效果。
立交建成后将实现浐灞、港务区及绕城三方互通
随后记者从西安市交通局了解到,网友反映的世博大道这着路段属于杏园立交西安绕城高速公路K9+350处。主体建设工作由省交通建设集团负责,拆迁及建设环境保障工作由西安市政府负责,具体由浐灞生态区和国际港务区负责落实,其中迁移行道树便是前期准备工作之一。
“随着西安绕城高速公路和西安三环公路等主干道交通量的日益增长,杏园立交的交通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现有立交的技术标准已不适应交通发展需求,需对其进行改扩建。”交通局建设管理处一位负责人提起建设原因说道。
据了解,按照省交通厅关于“西安绕城高速公路上的互通式立交匝道应全部拓宽改建为双车道标准”要求,省交通建设集团决定对杏园立交进行提升改造,从功能上实现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与西安绕城高速公路互通,缓解交通压力。规划杏园立交连接线起点接立交北侧国际港务区规划迎宾大道,设计终点接立交南侧浐灞生态区世博大道。
立交主体投资4.6亿 移植拆除树木3万多棵
将来会发挥巨大交通作用的杏园立交主体建设情况又是如何?都有哪些功能?对此记者联系到了建设部门省交通建设集团,据绕城高速公路专项工程项目组副组长、高级工程师张平介绍,该项目不含拆迁费仅主体建设费用投资为4.6亿元,在原址新建全苜蓿叶型互通立交,在浐灞生态管委会和西安国际港务区各设置一处收费站,收费站设15个车道,为六进九出。总占地面积708.1 亩,其中含收费管理中心和绕城管理所用地71亩。
“目前,杏园立交改造工程的前期施工准备工作已完成,但立交桥改造工程范围内的拆除工作尚未完成。在这个范围内要移植拆除各种树木32473棵,草坪及灌木53400 m2。”张工介绍说。
专家:监管不到位 问责不健全
网友南岳1988说:每次路过环城南路和雁塔北路,我的心那叫一个难受,并且总是担心,接下来还要毁哪?“不规划无远虑,管理是怎么弄得?” 一修就要挪树,但挪了死亡率又高,不惜成本保护,到底保护了什么?网友陈逸格疑问:有没有什么好的措施,可以尽量避免减少树木移植吗?城市树木长这么大不容易。
针对这一问题,记者采访到了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谢雨锋,谢研究员表示,只是针对城建与树木保护之间的矛盾,未免有些老生常谈。他说这个问题应该与目前西安市提出的城市精细化管理理念相结合,希望精细化管理不只是口号和形式,更应该落到实处。作为城市的管理部门,应该更多思考如何让生活的居民更加舒心,城市舒适度更强,群众满意度更高,只有把提倡节约、低碳放到心上,规划眼光才能更加长远。
他说,管理部门应该从本质上明白城市建设到底是为了谁,是为了百姓?还是为了政绩?为了给领导脸上贴金?
对于为什么会经常出现这种问题,谢研究员分析说第一是监管缺失。对城建监管谁说了算?有没有合理评估他们的决策?之所以会出现拉链路、反复施工、树木来回移植,归根结底是监管机制不健全,所以政府在用纳税人钱时,才会出现效能太低的情况;第二是没有合理问责机制。各部门之间协调成本太高,都只是各顾一摊,干完眼前再说,缺乏长期跟踪管理;第三是民意参与度低,市政建设往往都已经开工了,老百姓还不知道是什么?没有询问周边居民的看法,没有合理的听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