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珠老人在吃生日蛋糕(3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3月20日晚上,西藏拉萨市堆龙德庆区顶嘎村巴珠老人的家中格外热闹,亲戚朋友和村干部共聚一堂,庆祝老人99岁的生日。
1920年出生的巴珠老人,民主改革前是被剥削、被压迫的西藏农奴。老人回忆,当时他们家共有8个兄弟,由于生活极度困苦,温饱无法解决,6个兄弟先后离家“讨生活”,只剩下他和另一个兄弟留在了顶嘎村。
“即使雪山变成酥油,也被领主占有;即使河水变成牛奶,我们也喝不上一口。生命虽由父母所赐,身体却为官家占有。”一首古老的藏族歌谣唱出了当时农奴的悲惨生活。
“吃不饱,穿不暖,白天是农奴主的牲口,为他们拼命干活;晚上是农奴主家的狗,睡在牛圈里看家护院,没有人身自由,更没有人的尊严。”老人说,哪怕是生病了也只能忍着,几乎无法得到医治,一些身体差的农奴年纪轻轻就丧生于繁重的劳动,“根本不指望长寿,更不敢想长命百岁。”
西藏民主改革让百万农奴翻身获得解放。巴珠老人也分到了土地、住房和牲口,同时当上了顶嘎村“朗生互助组”组长,开启了他人生的新篇章。之后,巴珠老人娶妻生子,成家立业,成为远近闻名的“能人”。
60年来,老人一家五口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年前,西藏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老人家盖了新房,住上了宽敞明亮的藏式小楼。按照政府的惠民政策,老人还享受合计每年1.3万多元的补贴,生活安宁而幸福。
老人说:“如今,西藏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每个人都希望健康长寿。”
“我已经很长寿了
希望我能活得更长久
我祝愿西藏
社会安定
人民幸福
祝愿伟大的祖国
繁荣昌盛
扎西德勒!”
在99岁生日这一天,巴珠老人许下了这个美好的愿望。

3月20日晚,人们共聚巴珠老人家,庆祝老人99岁的生日(3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巴珠老人在生日聚会上和自己的曾孙碰额头,以示祝福(3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巴珠老人在堆龙德庆区德庆乡中心小学与学生交流(3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汝锋 摄

99岁的巴珠老人(3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巴珠老人在堆龙德庆区德庆乡中心小学与学生交流(3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巴珠老人在堆龙德庆区德庆乡中心小学与学生交流(3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99岁的巴珠老人(3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