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君说:扛着标志性的大背包,凌晨守着魔都从沉睡中醒来,傍晚又等待夕阳的降临,他在建筑中穿梭,与时间赛跑。为了记录上海,“爬楼党”摄影师余儒文,曾半年内7次登上位于浦东陆家嘴的上海中心,在632米高的视角下,拍下了连绵崛起的魔幻高楼、光影交错的现代建筑、剧烈起伏的天际线,而这些,正汇成了浦东高速发展的缩影。

632米高的上海中心,
是陆家嘴的“第一高度”。
也是观望浦东和上海这些年来发展变化的最佳视角。
对于爬楼摄影师余儒文来说,
这样的拍摄角度,他绝对不会错过。
余儒文来了。
盖着报纸躺在120层工地的石膏板上,
饿醒1次,冻醒2次,
闹钟终于响了,这是凌晨3时。
余儒文努力把自己叫醒,
背起10公斤重的背包,带着2台相机和4个镜头,
攥着扶手,一级一级地继续往上爬。

风在耳边呼啸,脚下也不自觉地打飘,
他不敢往下看,就连自己也被藏匿到了云雾里,
他站在了上海中心的楼顶最高处。
架起相机,重复熟悉的动作,开始等待日出。

4时,天空露出鱼肚白。
持续拍摄2个小时后,他终于合上相机盖。
从前一天下午5时到第二天清晨6时,
这一趟,余儒文在632米高的楼顶待了12个小时。
半年里,光是这座建设中的上海之巅,他就上了7次。

余儒文俯拍了对面的魔幻高楼、
脚下的钢筋水泥、
未完工的上海中心楼顶全景,
就连工地的最后一根钢梁和后来拆掉的照明灯
也没逃过他的镜头。

这个30岁出头的年轻人,
也因为这组照片里的楼顶全景,
拿下2015美国摄影学会(PSA)旅游数码国际摄影展建筑类铜牌。

在机缘巧合地成为“爬楼党”之前,
他曾 “驻扎”外滩3年,
以地平线的视角拍摄浦东的陆家嘴,
“当时就是想拍上海,能拍成什么样,
会给我什么感觉都不知道。”
直到在网上翻到“爬楼党”拍出的照片,
他突然再次燃起热血:
同样是陆家嘴,
接连不断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连接成起伏天际线,
这不正是上海日新月异的变化吗。

爬楼成了他的习惯。
最疯狂的时候,
一周4天,一次最少拍3个小时,
每次拍几百张照片,一年下来,
他积累了1万多张照片。
每年7月至10月的夏末初秋,
他每天关注空气质量和能见度,
只要遇上蓝天白云,就一定去拍照。
截至目前,他已经去过近20个上海制高点。

有人认为掌握了好视角,
拍出好照片一定很容易,
但在楼顶,每每都是他最忙乱的时候,
一台相机记录大场景,
一台捕捉光影细节,
4个镜头来回切换,
余儒文总是抓紧一切时间出片。

在余儒文看来,
好的拍摄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
天时地利人和。
要花时间去等是一定的,
但真的等到了,能不能拍好又是另一回事。

即使提前看过天气预报,
有时候还是会突降大雨,
只能扫兴而归;
有时器材把握不好,
难得的细节也因为没抓住而失去,
同样的角度也难再遇到同样的光影;

台风来临前,云流动的速度很快,
是最佳的拍摄期,
但同时风也大,三脚架根本立不稳,
就连整个人都在风中打晃。

兜兜转转拍了上海7年,
余儒文最喜欢的一张照片是《我与这座城》。
这张照片借助三脚架拍摄,
照片中,他站在外滩沙美大楼的露台上,
右侧是利康大楼,
1911年的建筑还是英国安妮女王时期的风格,
清水红砖拱形门窗,
身旁是傍晚来来往往的行人、车流。
远处,东方明珠和上海金融中心也被一一收纳,
“这张照片里的建筑年龄相差百年”。

“相比楼顶俯瞰,
地面是人和城市的关系,
也是城市和历史、未来的关系。”
在余儒文看来,每一栋老建筑都可以被阅读。
“既然喝酒讲年份,为什么建筑不可以?
拍摄就像考古一样,用最恰当的手法和角度,
让人们看到它的真面目”。

遗憾的是,
他拍过的很多景观,
已慢慢成为绝唱。
加速发展的上海总是有新的高楼不断拔地而起,
有些不错的视角因此被遮住;
一些颇有历史感和人文气息的房屋,
因为老旧,也在一点一点地被拆掉。

康定路600号就曾被余儒文永恒定格。
在即将被拆除的残垣断壁上,
艺术家在墙上涂鸦出熟睡的少女、作画的孩子等,
寻梦记忆中的上海。
耳畔推土机“轰轰隆隆”的声音越来越近,
余儒文举起相机赶紧抢拍几张,
在被“工程帽”赶走的后一秒钟,
他亲眼看见一面墙在自己面前轰然倒塌。

这幅作品成为上海市摄影艺术节的入选作品。
“今天的摄影就是明天的历史,
我想做的,
就是尽力把将来可能或就要消失的东西
用镜头记录下来”。
也因此,余儒文更加珍惜每一次拍摄机会,
“把每一次都当作最后一次来拍摄。”
他还是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也兼任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

在他的照片里,
总是很容易找见外滩、陆家嘴这样的地标。
他也很爱集齐上海中心、国金中心、
还有金茂大厦这具有代表性的浦东高度“三件套”
余儒文偶尔也会把自己的照片放到国外的网站,
他希望浏览图片的外国人,
一眼就能认出这里是上海。

在重复的拍摄里,
他发现相机里的上海一直在“长高”。
28年里,浦东的变化尤为明显,
同一角度的照片里,
一些摩天大楼慢慢耸立起来,冲向天际。
拍摄过程中,余儒文也在无数次问自己,
“心中的上海究竟是什么样子?”

这个在苏州河畔降生,
黄浦江边长大的土生土长的上海人,
觉得自己从一个游客的状态,
慢慢变成了真正的上海人。

在不同的楼宇和景色的排列组合间,
他不断发现着上海新的风貌,
在追赶浦东快速前进的脚步中,
他永远在填补自己认知的真空地带,
人也因此变得更加脚踏实地。

拍风光,很多时候都是重复的。
但这位摄影师说,
“只要还有机会,无论拍过多少次,
每个制高点我都会一去再去。”
喜欢历史的余儒文希望穿透建筑表面,
见证、记录下更多的城市内涵与变迁。
“早晚有机会,我要把我的故事讲给你们听。
我和作品的故事,就是我与这座城的故事”。

他常说一句话,
“建筑是无数个细节汇聚而成的活历史,
它的存在无声地代表着一个时代。”
在余儒文看来,
钢筋水泥玻璃幕墙代表着上海现代化的脚步
而历史老建筑则诠释了一段过去。
28年的发展,
让陆家嘴成为了上海,乃至全中国最有名的CBD。
摩天大楼接踵而至,万丈高楼平地而起。
浦东的建设没有休止符,
而他能做的,就是用镜头去追赶建设的速度。

作者: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王景烁
微信编辑:沈少博
图片:受访者供图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出品
(责任编辑:张云文)